时间:2022-09-21 11:33:38 | 浏览:435
2018年,南充市顺庆区紧紧围绕市委“155发展战略”,建设“成渝第二城”、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的定位,以建成“主城功能核心区、高端产业聚集区、宜居宜业示范区”为目标,在“三场突围战、三场攻坚战、三场持久战”九场战役中连战连胜,实现了总量提升、增速提升、排位提升三大突破。
坚持项目引领 强化产业支撑
2018年12月21日,在潆华工业集中区,中科九微半导体设备项目和华讯方舟智能信息产业园建设用地经过3个月的紧张施工,昔日的小山包被夷为平地,厂房建设正在有序推进。两个总投资分别为28亿元、25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上百亿元,年创税约2亿元。
离建设工地不到1公里的鑫达一期生产车间内,全自动生产流水线快速运转,车间内大型原液釜连通流水线,高分子复合材料进入流水线后,灌袋、封装、出成品“一气呵成”。总投资25亿元的鑫达二期项目建设正在筹备,建成达产后,鑫达将作为国内重要高分子复合材料生产基地,必将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加速集聚,在顺庆形成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链。
去年,顺庆区加速筑巢引凤,对接市委“五大千亿产业集群”和“五大百亿战略新兴产业”,坚持招大引强,招强引优,主动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批在国际国内叫得响的企业相继在顺庆安家落户。
项目是龙头,没有项目就没有发展。以推动投资大、前景好的项目建设为主体,通过强有力的投资拉动,打造经济发展提速器,破解发展瓶颈。2018年,顺庆区一方面依托中国重汽、日上集团、四川人本等企业大力发展特种汽车、轨道交通、无人机等高端装备产业,百亿高端装备产业集群迅速壮大;另一方面坚持“促进集群、抓高端、出特色”的思路,优化升级城市各大商圈,打造历史、美食、文化等精品特色街区,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引爆点。
“2018年我区实施的省、市、区重点项目共计110个,包含了27个省市重点项目和83个区重点项目,年度计划投资200.5亿元,现所有项目均完成或超额完成目标任务。”顺庆区发改局局长吴翰林介绍,目前,省、市重点项目已经完成年度投资181.1亿元,83个区重点项目已完成年度投资60.5亿元,共计完成年度投资241.6亿元。其中,石油东西路、果城路、城市街区立面改造等重大城建项目有力推进;鑫达二期、重汽海乐基地、通讯光纤光棒、裸眼3D产业园等重大产业项目有效推进;青龙山学校、清泉小学、气象公园、舞凤山公园、双女石公园等重大民生项目有序推进。
据了解,2018年,顺庆区新签约项目34个,亿元以上项目27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1个,百亿元以上项目2个。南充高新孵化园二期扩建完成,潆华工业集中区通过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认定,绿地智慧城众创空间初具规模,创新创业氛围更加浓厚。2018年,项目建设等“三场突围战”在击鼓奋进中打开了2019年的新局面,为顺庆助力南充建设“成渝第二城”、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聚焦全面小康 脱贫攻坚连战连胜
顺庆区顺河乡七沟村,距离市区30余公里,远离交通要道,在顺庆属于较偏僻的村落,加之进出村的道路泥泞,群众看病难、致富难、用水难,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长期以来,七沟村省级贫困村的“帽子”一直没有摘脱。
如何加快村民的脱贫致富步伐?自脱贫攻坚以来,帮扶干部、帮扶单位按照“一低五有”的标准,修新房、建池塘、兴产业……短短两年间,七沟村从里到外脱胎换骨。
2018年11月14日,记者在该村贫困户段成虎家看到,门前的院落打扫得干干净净,屋内桌椅摆放整齐有序,卧室的被褥叠成方形后摆放在床中央,厨房灶台一尘不染。
“短短一年多时间让我住进了新房,真是太感谢党委、政府了!”段成虎告诉记者,各帮扶单位筹资近6万元为其新建了厨房、厕所,并对住房进行了全面改造,让自己从土坯房住进了“小洋房”。
就在段成虎家不远处,该村的100亩柑橘园里,苗木长势甚佳。段成虎的妻子正在为果树除草,和她一道的还有其他10余名工人,或忙着打理枯草,大家分工合作,忙得不亦乐乎。
“以前,由于没有一技之长,找不到出路,如今,在政府的帮助下,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简直不敢想象。”段成虎说,自从村里成立了合作社,建起了奔康产业园,自己一家不仅每年有1000元的保底分红,还能入园务工每年多挣到7000多元。段成虎感叹道:“如今的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聚焦全面小康,精准发力。去年以来,顺庆区围绕17个省级贫困村出列、3230人减贫的年度任务,按照“一低五有”的标准,全面提升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新建奔康产业园12个,建成村集体经济示范点31个,健全“贫困户——产业园”等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致富。按照“一超六有”的标准,对1055户预脱贫户逐户梳理,实施农村危房改造317户,实现了脱贫户低保全覆盖,水、电、广播电视信号,以及入户道路全覆盖,脱贫户子女零辍学、区域内就医“零支付”。
大格局新城建设 高标准旧城更新
2018年12月12日上午,顺蓬营一级公路顺庆区搬罾镇柳树垭隧道改造工程施工现场,上百辆大型货车来来往往,工地内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等施工机械轰鸣声四起,昔日隧道上方的小山包已不见踪影。打开隧道,扩宽路面,建成北部新城与搬罾、金台、渔溪片区的快速通道,让搬罾、金台、渔溪片区加速融入新城。
“顺庆的未来在城北、希望在城北、活力在城北,城市北上势在必行。”顺庆区委书记陈泽斌一语道破顺庆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以主城核心、首善标准,着力统一新城规划,拓展城市空间,优化老城功能,提升城市形象,进一步彰显主城风貌。
在顺蓬营一级公路以西,全长2.3公里,双向6车道,呈南北走向的金融大道建成以来,串联起多条东西和南北走向的道路,其中就有顺蓬营一级公路、潆华大道、212国道等主干道,构成了北部新城的路网体系,北部新城逐渐形成了荆(潆)溪片区、市政新区、高铁商务区“三区联动”的新局面。在未来,顺庆还将推动顺仪、顺西嘉等干线公路建设,加快实施潆华大道、金融大道和滨江大道北延线建设,不断推进城市北拓,建成山水田园西线、现代产业中线、现代都市东线“三条轴线”的城市新门户。
新城在加快拓展,旧城也在高标准更新。如今走在顺庆城区的大街小巷,不少市民发现家门口的环境变了:道路整洁干净、人行道平平整整、店面招牌统一醒目、破损的墙面焕然一新……这些改变都源于顺庆区对旧城区进行提升改造的结果。
在北湖巷生活了30多年的杜宏德,如今每次在经过北湖巷时,总要停停看看,巷子两侧的近百幅水墨壁画总能勾起他内心的城市记忆。兴顺街、丝三厂、牛角巷……随着城市变迁,已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的南充老街道、老景观,在北湖巷以壁画的形式又出现在他眼前。“这些画面,可以说镌刻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回忆,百看不厌。”指着墙上的壁画,杜宏德感慨地说。
“高标准推进旧城更新,不但提升城市的形象,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市民生活品质。”据该区规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顺庆区相继启动并完成了6条城市道路的综合提升改造,拆除违建、完善地下管网、道路体系升级,真正实现了旧城换新颜。下一步,该区还将全面推行城市精细化管理。
南充市顺庆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关于解除顺庆区部分区域静态管理的通告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风险区解除相关标准,结合当前疫情形势,经专家组综合研判,按相关程序审定,决定自2022年9月10日0时起,
1月28日上午,南充市顺庆区人民法院召开全院干警大会,宣布主要领导职务调整。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刘鑫平,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魏正勇,顺庆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杨蒈,区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区公务员局局长唐健波等领导出席会
南充市顺庆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关于调整新冠疫情风险区管控的通告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风险区解除相关标准,经专家组综合研判,按相关程序审定后决定:自2022年9月4日0时起,顺庆区潆华北路一段上海
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杨汉国 彭传桁 川观新闻记者 张斌9月13日,家住南充市营山县外西街的居民邓宇接到外地外甥的电话,原来,邓宇拍摄了一段家门口的视频:“看到家门口的街景,他还以为我搬家了。”邓宇笑着说,“不要说他们这些年轻人,这段
【南充:城区多条公交线路调整、增开,涉及到这些地方】6月21日,南充市公交公司向南充交通音乐广播提供信息,为逐步完善嘉陵区内公交线网,有效弥补区内主要商业及工业线网盲区,扩大公交线网覆盖面,结合公交线路实际情况,拟定优化调整部分线路和开通2
政协第七届南充市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和常务委员名单(2022年1月8日政协第七届南充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出)主席:廖伦志副主席:王晓贤 傅宗洪 王翠花(女) 杨 雄文剑英 黄雪梅(女) 黎 萍(女) 王 瑜秘书长:陈 勇常务委员:(按
南充地处四川东北部,全市总面积12,48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60万,是仅次于成都的第二人口大市。新中国成立后,南充的行政区划也经历了多次调整,最新形成了今天的格局。而要说到南充的最大管辖范围,当属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南充地区。1950年1月
今天中国共产党南充市第七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举行会议研究了哪些重要问题?确立了怎么样的奋斗目标?接下来的工作重点是什么?一图带你了解中国共产党南充市第七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公报▼▼▼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
四川在线记者 蒲南溪5月25日,2021南充市“开放年”汽车汽配产业投资推介大会暨项目合作协议签署仪式在成都举行。这是一个月内南充“开放年”活动的第三场集中签约。投资推介大会上,南充共签约汽车汽配产业投资项目24个、协议总投资175.2亿元
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彭娟 川观新闻记者 何浩源近日上映的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电影《金刚川》引发热议,截至10月28日,票房累计已达4.5亿元。电影主要讲述了1953年志愿军战士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以血肉之躯修补战火中的木桥,顽强拼搏